查看: 1244|回复: 0

弥渡首部民间微电影《十大姐》来袭,你值得关注!

[复制链接]
     

9487

主题

5

回帖

2万

积分

信息管理

积分
27778
发表于 2016-9-26 2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掌讯 于 2016-9-26 21:57 编辑

弥渡的一句民谚“到了弥渡,不想媳妇”,曾令无数人遐想联翩,对弥渡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无限向往! 9月26日,弥渡首部民间微电影《十大姐》在弥城风情苑举行首映式,以微电影的视觉为你呈现“山美、水美,泥土芬芳、民歌清新、花灯醉人”的“弥渡印象”,让你了解原生态的弥渡风土人情,你值得关注!

首映仪式现场

《民间十大姐》制片人、导演、主演宋菊艳

《十大姐》微电影编剧刘泽老师


剧组拍摄录制师梁志明、钏亚玲夫妇


《十大姐》主演十姐妹


主创人员做创作拍摄分享


《十大姐》参演人员
《十大姐》由弥渡县民间十大姐艺术团和弥渡县志明影视工作室联合录制,片长约32分钟。该影片以弥渡的山山水水为背景,讲述了美丽质朴、勤劳善良、个性各异的十个姐妹,由于花灯情缘组合为“民间十大姐”花灯表演队,在参与舞台表演过程中,相知相识,互帮互助,发展成为生活中相处深厚的“十姐妹”。通过影片,反映了弥渡人的生活现状和花灯文化根脉,折射出山美水美、泥土芬芳、民歌清新、花灯醉人的“弥渡印象”。










影片里的人物并非专业演员,演员主体阵容就是“民间十大姐艺术团”的表演成员,是原汁原味的“现实再现”。为了排演的需要,影片还邀请了县非遗展演中心的部分专业演员加盟,属于“友情客串”。影片里的人物对白和花灯唱腔用的是弥渡方言,给观众以更多的真实体验。除以上特色外,影片中穿插了不少花灯唱段,都紧扣剧情需要,用花灯演唱表现人物的心里活动,反映了弥渡深厚的花灯文化底蕴。



该影片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民间十大姐”花灯表演队的队长宋菊艳。她在与其她队友共同表演和长期相处过程中深深感到,大家为了共同的梦想一起排演,一起分享生活中的苦与乐,是家乡的花灯文化把她们凝聚在一起,不是亲姊妹而胜似亲姊妹,这份花灯情愫始终萦绕在心悸,于是萌生了拍摄微电影“十大姐”的初衷。在宋菊艳看来,弥渡民歌《十大姐》是对弥渡女子品格性情、精神气质的概括,弥渡女子吃苦耐劳、内秀慧中,心灵手巧,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十大姐”的原形,在田地里、家闺中、作坊间,都能让人看到“十大姐”的身影。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在大家的撮合下,最终她们自编自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舞台上的“十大姐”变为生活中的“十大姐”,又从生活中的“十大姐”变为微电影里的“十大姐”,她们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活得火辣奔放,敢于追求梦想,在这样一群“真实版”的“十大姐”身上,你或许能为“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这句民谚找到更多令人信服的注释!


该影片的拍摄是艰辛的。他们没有从事电影演出的经验,只能借鉴舞台表演的心得,边琢磨边演出。影片投入资金11万元,根据剧情需要,她们的足迹遍布全县八个乡镇,克服了不少困难。当问起拍摄微电影累不累时,宋菊艳说:“不经历这些,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感受,虽然累,但是很充实、很值得,倒不是图名图利,而是把自己所感知的十大姐拍成了电影,就像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该影片是弥渡民间尝试微电影拍摄的首创之举,当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但毋庸置疑的是,前不久弥渡新创花灯大戏《山村.小河.月亮》掀起了弥渡花灯文化创作的又一轮新热潮,包括县妇联和县文化馆联合推出的《新篇十大姐》,两者都是对弥渡花灯文化的发掘,因此,该部微电影的积极尝试完全值得肯定。该影片于今年7月21日开机,8月26日杀青,后期制作已经全面完成,将于10月1日正式上映。面对即将首演的微电影《十大姐》,她们既兴奋又忐忑,但无论如何,该部微电影《十大姐》都是这一群追梦人的梦想之花!它已绽放,等你来瞧哦!


10月1日,敬请关注“微弥渡”为各位小伙伴奉送的关于民间微电影《十大姐》的详细报道!

文/向晓英视频、图/梁志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