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0|回复: 0

寅街“麦香坊”,千丝万缕挂满情

[复制链接]

86

主题

0

回帖

491

积分

LV1

积分
491
发表于 2017-1-13 09: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寅街镇的集市上,有个郑氏“麦香坊”很是有名,现在已经传了两代人。此坊虽然规模不大,只能算作小作坊,但选料加工都很讲究,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消费者口碑中做下了好名声。





       在弥渡,面食只能算作辅食,面条多叫做“挂面”。这名取得甚好,小麦由田间走上餐桌,总少不了制作加工这道工序,看着那千丝万缕的面条挂在杆子上飘着,觉得形象极了。早晨肚子饿得慌,煮碗热腾腾的挂面吃下,与嚼那乏味的馒头相比,实在是有滋有味。





      郑氏“麦香坊”其实也就是寅街面粉面条加工坊,当然,关键不在其名,倒在其实。坊主人叫郑和礼,老郑早已将作坊里的活计交给女儿郑华春及其女婿赵培富,没有要求子女们要把生意做得多大,就一条:坚持土碱水发酵,做老式面条。就这样,老郑家每年要用二十余吨小麦,大多数选的是南涧出产的山地阳麦,也有本地的优质小麦,数十年没有更替。所以,加工坊里总是散发出小麦面粉浓浓的香气,“麦香坊”名副其实。








      当然,“麦香坊”的名气比“麦香劳”小很多,甚至,从目前的生产工艺来讲,老郑家至今也没有生产过鸡蛋面条、玉米面条等各式新产品,实在是落后了。然而,说来也怪,最朴素的食物反倒成了现代人的追求,挂面也不例外。麦子好了,麦面就好,麦面好了,挂面就好,就有嚼劲、爽滑、香醇,特别是煮素面,要的更是小麦的原味。



      提起小作坊,大多数人都会为卫生问题担心,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老郑家的作坊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小麦去石、清洗免晒、土碱发酵等工序都有控制,做的是卫生安全和良心活计。因此,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大企业生产就是好的,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其实,大多数人关于美食的味蕾记忆,似乎与所谓的大餐不搭边,也与华丽的加工和奢华的外表不搭调,恰恰相反,有的是外婆亲手做的饭菜,有的是小摊上的手艺,有的甚至就是一种味觉上的习惯和固执.......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我们在奔波奋斗之余,对于那些至今还坚守在作坊里的人们,我们真的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还有机会勾起舌尖上的记忆,或是使淡忘来得更慢一些!


寅街郑氏面粉面条加工坊地址:寅街邮政所对面联系人:郑华春 13987208446               赵培富 18787251606



文/图  向晓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