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6|回复: 0

来看“伞上伞”,怎样打开这个村的脱贫致富大门!

[复制链接]

86

主题

0

回帖

491

积分

LV1

积分
491
发表于 2016-11-18 15: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楼是当下中草药市场上销路比较紧俏的一款中药材,其外形非常独特,又有“伞上伞”之称。近年来,红岩镇吉祥村委会马厂箐村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野生滇重楼驯化种植,这把“小伞”逐步形成规模,为当地村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采药人上山讨生活,重楼几乎绝迹。马厂箐村地处九顶山山坳里,村庄海拔高,地势降幅大,雨多雾大,气温低,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极差,过去一直是红岩镇吉祥村委会出了名的山区贫困村。全村有农户70户280人,2013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98人,贫困面很大。俗话说:靠山吃山。马厂箐村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563.5毫米,村后就是大片林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野生中药材的生长,在农业生产收入相当微薄的境况下,当地村民不得不到附近山上挖采野生中药材贴补家用,绝大多数中药材都是直接买到周边中药材市场。但是,像采挖野生兰花一样,大家一哄而上,没有多少年,值钱一点的中药材就被“洗劫”一空,野生重楼更是基本绝迹了。“靠山吃山”成了马厂箐人的一句空话,村民依旧贫困,也基本断了采药人的生路。
      重楼从山上搬到家里,市场引发商机。也可能是出于偶然,老一辈采药人除了采挖贩卖中药材外,有的开始在地里、家中进行栽种,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成功。同时,由于“云药”企业的带动和传统中医的拉动,中药材市场需求旺盛。于是,有的村民看到了商机,纷纷把群众的林地、山地流转过来,发展重楼种植。其中,村党支部书记闻朝贵就是其中的一员,在驯养野生重楼上积累了经验。




      栽种重楼的经济效益较为可观。以每亩种植3-5万株、价格1.5-5元/株计算,仅种苗成本就达5、6万元,加之土地成本、设备材料、管理维护、肥料农药等费用,种植重楼平均每亩投入不少于10万元,且必须细心管理5年以上,才能有回报。种植5年可产籽,20-30公斤/亩,1000—1500元/公斤,光卖籽每年有20000-45000元的收入。种植5—8年可收药,平均每亩以900公斤、每公斤300元计算,产品收入近30万元,种植周期8年后合计每亩产出为40万元,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可达50多万元。毋庸置疑,对于山地林地来说,能取得这样的经济效益已经是超乎寻常了,对村民效仿耕种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当然,重楼种植初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管护难,外来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并不像其他农业产业一样易于推广,多数村民都难于下定决心。组织介入宣传发动,重楼“小伞”遍地开花。在这样的商机面前,在闻朝贵的带领下,马厂箐村党支部书记发挥核心作用,主动介入,党员带头种植,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重楼,牵头成立村组巡逻队,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使马厂箐重楼种植迅速发展起来。

      现在基本每户村民家都或多或少栽种了重楼,经过多年的发展,全村种植400多亩重楼,走进村里,可以看到成片的重楼,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种植大户有闻武家,以及姜家、王家几兄弟,其他多属于分散种植。依托重楼栽植,在吉祥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1个、中药材协会3家。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脱贫致富有了奔头。村民一家跟着一家种,家家都看好重楼的种植前景,小小重楼,给村民陆续带来了丰厚回报。随着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村中普遍建盖了小洋楼,全村拥有30余辆小轿车及货运车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

      马厂箐还通过积极争取上级交通项目资金500万元,硬化全长9公里的进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争取扶贫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30万元,群众投资投劳24.6万元,新建公共活动场所,栽植绿化树1013株,在村中林下铺筑了全长808米的15条石板路,过去贫困的小山村再也不是当初的模样。




      经过村党支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马厂箐村的面貌大有改观,呈现出一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美丽画卷,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的新景象,宜居宜业宜游美丽生态小山村呼之欲出。

      王礼生是马厂箐村的建档立卡户 ,今年他家获得国家补助11000元,贴息贷款50000元,正建盖着新房,马上就可以住进新房了。他家主要就是谈起这两年的发展,靠发展泡核桃、中药材和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已经脱贫,随着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他萌生了长远打算:“我兄弟还读着书,翻年过了我媳妇生了小孩,我也想趁年轻出去打两年工,我父母在家帮我守着中草药,以后等村里的路修好么,跟着村里一起发展,围点地盘,养几只土鸡,搞个农家乐么。”


      村党支部书记闻朝贵为村里作了不少事,但他还有更多的事正在谋划,“村里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现在村里环境好多了,群众靠种植重楼增加了收入,进村公路也要修成水泥路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今后,我村还要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和我们的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优质服务,把客人吸引到我们马厂箐村来休闲”。


文/向晓英  李旺年图/李武华  向晓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