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44|回复: 0

【美文】寻访定西岭古驿道

[复制链接]
     

9487

主题

5

回帖

2万

积分

信息管理

积分
27778
发表于 2016-10-25 22: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秋的弥渡坝子依然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样子。霜降节前的一天,是个风清云淡的日子,我们一行20余人,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去探寻定西岭古驿道。从弥渡县城乘车沿果河路至果园进入320国道,爬过红岩坡,行至一个叫“后山村”的彝族村子下车,公路西侧的山坡上醒目地镶嵌了一块由赵藩书写的大理石石碑——“定西岭”。我们的寻访活动就计划从定西岭开始,沿古驿道一路向南到红岩谷女寺。

   在“定西岭”石碑前,在大家拍照的间隙,同行中有位对弥渡古驿道颇有研究的老师,给大家讲解了“定西岭”的历史。定西岭是古驿道自云南县(今云南驿)经赵州(今凤仪)抵达龙尾城(今下关)的必经要道,今320国道仍从定西岭通过,可见,从古至今,定西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隘。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的第一次就是在定西岭将孟获活捉的。

   看过定西岭石碑后,我们从后山小学大门前一路向南探寻,行不多远,一位彝家汉子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便爽快地领我们去看一块立在田里的摩崖石刻,石刻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写着“古道清风”四字依稀可辩,下半部分的字迹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已难辨析。

   再往下走了一小段路,就发现古驿道了,只是由于时代变迁,道路改道,原本宽敞的古驿道变得不到1米宽,且两边长满杂草,但磨得光光滑滑的引马石,踏得深深浅浅的马蹄坑还是看得出来的。顺着小路前行了大约1公里,古驿道与新修的滇缅石油管道线交汇在一起,道路也显得平坦、宽敞了不少,进入了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眺望西边绵延起伏的山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群峰青翠,生机盎然,大家情不自禁地嬉戏拍照。

   稍作休息后,我们中的七、八个汉子便继续往前探寻古驿道,没想就走入了“歧途”。当我们顺着山脊走了一小段路后,古驿道已没有了踪迹。为了找到古驿道,我们没有顺着滇缅石油管道线走,而是顺着山脊上的羊肠小道去找寻古驿道,走着走着,羊肠小道在悬崖边消失了,大家又都不想返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拉着杂草、树枝一直下到箐底,再钻过密密的灌木丛,攀爬到另一边的山崖上,一路披荆斩棘,爬高上低,找寻古驿道和下山的道路。折腾了2个多小时,没有找到古驿道,但找到了下山的小路,摆脱了困境。折回头看一看我们走叉的地方,离我们走出困境的地方,仅相差500米左右,同行的大队人马早已走得不见踪影。

   摘掉身上的茅草刺,大家继续顺着箐沟前行,不久,就看到东边山崖上的一块摩崖石刻,走近一看,十分震憾。只见在一块光滑的巨石上刻着“云贵总督部堂林阁老大人去思碑”,碑文的右则刻着“大清道光戊申岁夏四月吉旦”,想必是刻此碑的时间。大清道光戊申岁是公元1848年,距今已168年。左则刻着“弥川绅耆士民等同勒石”,即刻此碑者。同行的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林则徐任云贵总督前往保山公干经过此古道,本地绅士刻石予以纪念,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离开去思碑,前行约1公里,一座横跨东西的石拱桥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马关桥”。马关桥距定西岭约3.5公里,距桥头哨村约3公里,距红岩镇镇政府约6公里,是一座单拱石桥,两边的桥基各立于天然岩石上,整座桥皆以条石镶砌,桥面宽3 米多,长10米余,跨径约9米,据考证该桥始建于明代中期,是南方古驿道上一座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马关桥南边有一段很长的古驿道保存较为完整。

   从马关桥到谷女寺,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谷女寺(又称谷鸟寺、高娘寺)座落在古城村西北的山坡上,始创于前唐,修缮于明万历年间,现建有观音阁、龙王殿和大雄宝殿三座庙宇。观音阁建在一凸兀的岩石上,面向东南,登高可观弥川景象。龙王殿的下方有一股清泉从泉眼中汩汩地流出,流入下方的池塘中,泉水清洌甘甜,锦鲤游翔浅底,怡然自得。泉眼上面有“天开云窍”、“濯缨”等明清石刻,颇有讲究。整座寺院周围林木葱郁,环境清幽,真是一个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相传南诏时期,谷女寺就是南诏王的避暑山庄之一。


   谷女寺所在地方属白子国故都,现有白崖城及金殿窝遗址。遥想当年白子国的繁荣昌盛、古驿道的车水马龙,现只留下断壁残垣和杂草淹没的荒芜小道,令人感慨万千……

   仅以此文记述我们这次定西岭古驿道的探访之旅,如机缘巧合,还会再次踏上这条神秘的古驿道一探究竟,期待有新的收获。
文/图  吴泽海
来源:微弥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