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6|回复: 0

37年前的哀牢彝韵——牛街文艺汇演代表队回眸!

[复制链接]
     

9487

主题

5

回帖

2万

积分

信息管理

积分
27778
发表于 2016-10-11 17: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7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个人而言,也算是一段漫长的时光了。人生值得追忆和缅怀的东西很多,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散淡成若隐若现的时光碎片,即使散淡成了时光碎片,当我们再次捡拾和回眸时,依然让我们惊叹不已。让我们回顾几张37年前的历史照片,感受一下当年的哀牢彝韵。






1979年弥渡县国庆30周年文艺汇演在原弥渡一中大礼堂隆重拉开帷幕,牛街公社组建了第一支临时文艺表演队伍,演员主要来自于牛街上下两村,由时任牛街大队团支部书记李贤才负责组建,参赛节目是《牛街传统花灯十大姐》和《彝族打歌舞》。国庆节当天晚上正式上演,获得空前的赞誉和成功,《牛街传统花灯十大姐》获得全县表演一等奖,《彝族打歌舞》获得全县创作一等奖,其中吴正玲和皋腾珍获得个人表演奖,这是建国以来牛街花灯和彝族歌舞文化第一次向全县人民公开亮相,展示了牛街彝乡多元文化的魅力。




据已年逾古稀的李贤才老人回忆,当年为了参加演出,去彝族村寨借了十几套纯手工制作的彝族服饰,那些配件银饰都是货真价实的。国庆当晚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第二天他们穿着彝族服饰走在弥渡街上,引得路人围观,甚至即兴为群众表演了多场,可见当年牛街队的参演节目的确是轰动一时。






曾经参与这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演出活动的部分领导已经与世长辞,多数参与的演员依然健在,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白卫忠、潘曰普、潘锡鹏、潘锡良、潘锡安、白师成;吴正玲、潘敏华、皋腾珍、皋腾仙、李增凤、李仙美、李庚银、潘锡琼、李红香、白世兰、陈守香、陈守琼、许秀琴、白仙凤。感谢他们,感谢37年前的他们,是他们把牛街多元文化,第一次向全县人民作了一个集中展示,并获得极高的赞誉。如今的牛街彝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后人的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些思考与探索?让具有哀牢地域风格的彝韵得以流芳,让彝韵文化走得更加高远一些。






文/罗朝兴 图/原摄影:吴鹏  翻拍:鲁泽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