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5|回复: 0

葫芦+竹子=响蔑,这种乐器你给见过?

[复制链接]

86

主题

0

回帖

491

积分

LV1

积分
491
发表于 2017-1-20 13: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毕佩袁朝着阳光仔细地观察手里的玩意,这个东西,毕佩袁叫它响蔑。它很薄,有的地方薄得像一张纸。这是毕佩袁做葫芦笙最费功夫的地方。他已经在太阳底下瞄了两个多小时。



        精雕细琢之后,毕佩袁还要用一种山野里特制的腊,来调节响蔑的音高。这种腊是森林中的松香和蜂蜜调制出来的。一旦与响蔑粘在一起,就意味着:腊和竹可能二三十年都无法分离了。这种腊是毕佩袁独自配制的秘方。这片竹制的响蔑质量令人惊讶,因为它的使用年限,甚至比现在金属制成的簧片要长久很多。




       小小的响蔑是葫芦笙的灵魂,不仅需要精到的功夫,苛刻的毕佩袁还只要空心山竹最好的部分来做响蔑的原料。为了保证原材料是原汁原味的空心山竹,毕佩袁居然把这种竹子移栽到家门外的山地上。数年之后,这些移栽的山竹已经长成毕佩袁需要的材料。




       毕佩袁并不急于使用这些新鲜的山竹,看下来之后,他还要做一点细致的调整,在火塘上适当的烤热这些竹管,然后从容地调整它们的弧度。这种轻微的调整包涵了毕佩袁四十多年的手感,它们最终会影响到葫芦笙的音质。调整好以后这些竹管会被放置很长一段时间,水分干透以后才可以真正成为葫芦笙的制作材料。好的竹管五六十年都不会腐烂。




        毕佩袁制作的葫芦笙是竹子和葫芦的完美结合。周围十多个彝族村寨的葫芦笙都是他制作的。彝族人爱吹,但是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花费的功夫多,葫芦笙的价格并不像花费的功夫那样诱人,所以毕佩袁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徒弟。但是老毕自己很迷葫芦笙,从父亲手里学到这门技艺,他就一直不间断地做了四十几年。除了农活,琢磨葫芦笙,就成了他的全部。



         这个巴实的农民吹起葫芦笙的时候,是一个充满艺术味道的山野艺人。他的葫芦笙,把彝家人的欢乐,带到了村寨的每一个角落。 文/图  来源公众号“蹊径文化传播”链接:毕佩袁,男,彝族,1962年10月12日生,农民。彝族乐器制作家、传统文化传人,弥渡县红岩镇龙顶村人。龙顶寺位于弥渡县红岩坝子西北角的山岭上,东至红岩镇8公里,南至新街全岗村委会格者村5公里,西至巍山县大仓镇新胜村委会8公里,北至凤仪镇后山村委会214国道8公里。现有农户60户,人口260多人,村里有三个姓氏:姓熊、姓毕、姓闭,全是彝族,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整个村子靠着大山坡地脉为立,一出门外,可观赏弥渡坝子全景和祥云县县城。四面环山,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景优美,从古至今是弥渡县风景最美丽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彝族(腊罗拨)山寨。芦笙制作是彝族祖先(腊罗拨)千百年来的师传,也是彝族同胞(腊罗人)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传统文化。吹芦笙吹树叶在音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芦笙能吹出腊罗拨所说语言,能指挥千万人打歌统一步伐节奏,而且芦笙流传很深:内容很深奥,不是腊罗不知其。而是千百年来弥渡坝子的西山、大理下关的南山,巍山坝子东山的腊罗拨在古时到至今芦笙调子都是一样的代代相传,据古人讲:三个县中,原制作芦笙的巍山、永安有一个师傅,杨家有一人,白草地有一个会制,弥渡西山格者村有一人,西村有一人,在三个县100多个腊罗人中他们五位祖师为彝族人民制作成千上万把芦笙,其中弥渡西山格者村的毕福师傅在五个人制作中,他制作的太多太好太响,其他四人一般,这是老辈评说。解放后,据各地老人言:村村户户都有一把或几把大小芦笙,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被全部烧毁,其中有些地区有些幸存,在漫长的十几年动乱,由于文革彝族人民不准打歌不吹芦笙,更不敢有人制作。到1978年才开始恢复打歌。自他毕业后,自幼喜爱打歌,特别喜欢吹芦笙,因为会吹芦笙人是当地最有威望的名人,当时他们村幸存一把,太金贵了,他琢磨着自己要做一个会做会吹的一个芦笙大师,而且长辈祖师们已过世了,那里去学做呢,左传右探,后来果然机会来了,西村后传人毕忠德与我相遇,双方共同研究,共同相互学习交流,加上村长辈会吹芦笙的名师指点和模仿,他终于在1979年9月10日亲手制作出第一把芦笙,现在还再吹。毕佩云在1989年至今制作芦笙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不知千百个日夜一次又一次地总结经验,每到外村销售时,就跟当地名吹师相互交流请教。据历史记载,腊罗调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芦笙调大至相同,到至今有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失传很多,步法也有些失传了。他每到一处就向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传人讨教、学习,才有现在的结果,才得到腊罗拨真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的称号。从1979年开始制作芦笙至今有38年的历史,共制作、维修3000多把。所制作的芦笙分别销售到大理市后山村委会后山村,西江村委会白塔村里外中三个自然村,吊草村委会大麦地村委会各自然村,弥渡县红岩吉祥村委会福长村、大营村委会新邑村、理卫村会委佛堂村、上北山;清水村委会各自然村,新街镇西河村委上马台、三家村、小李营;金岗村村会各自然村,弥城镇石甲村委会各自然村,高坪村委会各自然村,寅街镇罗么村,巍山县东山永安村委会各自然村,永乐村委会各自然村,新胜村委会各自然村,小山家村委会各自然村,团结村委会各自然村,梧岗山惠民村委会草厂,添泽村委会伏龙村,润泽村委会大小麻桔房等等,共计100多个村子。他的芦笙在这些村寨内扎下了根,每到一处都是受到爱好者好评,同胞们爱戴。他的成就是每到一寨就向当地名人讨教学习,各方面彝族传统传唱、礼节、礼貌。日积月累,不断努力,成就的自我。进入打歌场至今,每当他的芦笙销售那里吹到那里响到那寨,唱到那村,跳到那里,乐到那里,相互请教,因此,他所销售的对象都是当地爱好彝族传统的人。经过几十年的走南闯北,他学到不少彝族文化知识和传统,获得了打歌能手、芦笙制作家、大刀舞传人、腊罗拨传统(啊闭硬、别气硬)的称号,所有的腊罗传统传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传遍千家万户彝族家,是现代彝族文化的传承人。2004年,受弥渡县新街镇西河村公所上马台村当时任本村的老协会会长、原弥渡县县长李发启的邀请,到他们村传授打歌、大刀舞,让他们村失传了40多年来没有打唱重现生机,成立了打歌队,同年到弥渡县县级20几个各委办局表演,成立了弥渡县第一支打歌队,同年正月十五日在本县铁柱庙彝族本祖铁老爷领歌表演,打歌大刀舞的历史传统祭祖节中,受到各级和外地游人的好评。2006年,受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村委会的邀请,到村传授大刀舞、唱山歌,参加大理市比赛,州庆比赛,民族三月街表演等等,得到外国游人的好评。2008年,经大理白尼旅行社介绍,新加坡游人一行6人到我家,同年湖北电视台和厦门电视台到他家拍摄他吹的调名,他们还买走了一把芦笙作样品。2009年比利史一行18人带车夫,共同来他们家,他给他们表演等等,现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他希望把彝族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代。制作芦笙工序很多,内容很丰富,艺术独特,原料有梦竹、金竹、长把苦葫芦、多种精制蜂蜡。芦笙有一个最好的特点:一是不会传染;二是能提高肺活力;三是凡吹芦笙者对呼吸器官大有帮助。葫芦笙是五棵长短不致的竹子穿入葫芦中,用一个葫芦鸣冒每棵竹管内装金竹刻制成的金色竹簧声片加工刻制精细,再用鸡油碳火烤成金黄色再刻制,相当认真吹吸切元,装入笙管底端侧下内,用蜡封好,五棵六言。单六声双12音必须调准,具体无法写解,芦笙是一门很深奥的绝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的,内容太丰富了。是腊罗拨的承传。   文/李 毕EN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